鋰電世界 6月12日,北京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在亞市5月信息發布會上透露,北京市政府將在7月初出臺系列政策,以推動純電動車在公共交通及小客車領域的更新換代。
這是繼6月10日出臺充電樁建設及補貼細則兩項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之后,北京針對電動車發展所將發布的另一項政策。雖然一直有政府扶持,媒體關注,消費者也有一定購車需求,但是純電動汽車一直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實際的終端購車行為并不多。
面對低迷的電動車發展現狀,密集推出的電動車政策是否能成為拯救電動車車市的“救命稻草”?
政策利好
在即將于7月初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中,將包括電動車不限行;郊區新城如懷柔、亦莊等實現電動化;10個郊區縣出租車、市區內新增出租車均采用純電動汽車。同時結合公車改革,加大純電動車推廣應用。從公交、出租、公車等各領域促進電動車行業快速發展。
雖然有諸多政策支持,但據公開數據顯示,自北京開放新能源汽車搖號以來,搖號成功指標已達6000輛,但實際通過搖號配置上牌的新能源小客車僅為320輛,5月份上牌的為216輛。而在最新一期的指標申請中,市民對新能源汽車的申請熱度也有所下降,與上期相比,減少三成,中簽比高達94%。
北京亞市副總經理顏景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比亞迪[-0.61%資金研報]為例,今年1-5月亞運村比亞迪純電動汽車銷量有二十多臺。雖然銷量不多,但是經銷商對于純電動汽車的代理都比較感興趣。鑒于目前車市的沉悶表現,亞市經銷商普遍表示愿意嘗試純電動汽車銷售。
據了解,亞市的新能源汽車綜合品牌展銷專區將涵蓋北京市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的主要車型,例如比亞迪、江淮、北汽等,全部由具有廠家授權電動車銷售資質的經銷商入駐。
不過,目前在北京市場上的純電動車品牌和車型都比較少,消費者選擇范圍偏窄。依據北京市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第二期,能享受到這些搖號政策的車企和品牌主要有江淮和悅iEV、北京汽車C70GB、比亞迪騰勢、華晨寶馬芝諾和上汽榮威E50。其中,華晨寶馬芝諾只租賃不售車,北汽C70GB鮮少有消費者見到。加上第一批第一期目錄內所提及的北汽E150EV和比亞迪E6,現在北京車市上常見的享受政府補貼的純電動汽車只有比亞迪E6、比亞迪騰勢、江淮和悅iEV、上汽榮威E50和北汽E150 EV。
顏景輝向記者透露,亞市將在今年7月建成關于純電動汽車的展廳,包含5個功能大區,主要具備科普政策解讀、展車銷售、試乘試駕、購車上牌、公共充電5種功能。爭取完整覆蓋消費者從看車到購車的全套電動車銷售體系。
充電技術掣肘
“充電問題是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顏景輝說。
目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行業平均水平不足300公里,以大興出租車北汽電動車E150EV為例,記者采訪到一位大興出租車司機,雖然增加過充電量,每天的續航能力有160公里,實際行駛不到6小時。司機接單的時候還要考慮電量剩余,“太遠的單子不能接,因為沒地方充電,車子半路拋錨需要拖車,這個費用需要自己出。大興出租車只能在大興區運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續航里程的限制”。
在充電設施方面,慢充設備每次6-7小時可以充滿電量,快充設備1小時左右。整車廠和4S店明確建議車主避免頻繁使用快充方式,會影響電池壽命,增加使用成本。慢充則耗時長,影響用車便利。充電設施建設不夠全面,充電技術不足仍然阻礙純電動汽車的發展。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高安屯、航天橋、四惠等5個大中型充換電站,98個充電樁群,共計3000多個充電樁。但這些充電樁大多是針對企業,每個大型充電站分屬不同公司管理,私家車用戶在外充電依然是個大問題。
據牛近明透露,在公共領域,今年內北京市將完成1000個公用快充樁的建設,覆蓋中心城區和近郊。據報道,在這1000個快充樁建成后,五環內建成“5公里半徑快充服務網絡”。即在每5公里的范圍內,車主就能找到公用快速充電樁來充電,充電半小時基本能為普通的新能源汽車續航100公里。到2017年,爭取建成1萬個快速充電樁,重點在社會公共停車場、P+R停車場、大型商超、高速服務區、4S店、加油站等場所布局建設。同時進行京津冀充電服務網絡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