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進程中,政策頻頻開綠燈。隨著今年年初“首批不屬于車船稅征收范圍的車型目錄”出臺,對42款純電動乘用車免征車船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以下稱《規劃》)的正式發布,確立了以純電驅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規劃》的正式發布催生了新一輪地方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熱潮。
各地扶持政策陸續出臺
各種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優惠政策也密集地出現在各個地方政府的政策中。進入8月以后,除廣州、深圳、重慶等市陸續出臺新的扶持政策外,上海、武漢、呼和浩特、山西等省市新的扶持方案也在籌劃中。
7月31日,廣州市政府發布的限購細則中,給新能源汽車開啟了一扇大門,每月將1200個牌照指標留給了新能源汽車或者節油超過20%以上的混合動力車型。
8月7日,深圳市開始突破購車環節補貼的局限,計劃對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車推行優惠。為進一步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深圳擬擴大鼓勵政策,把優惠涵蓋車輛使用等多個環節,如停車及路橋費減免、電費補貼、上路優先權等。
8月10日,重慶市發改委發布《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慶市財政局關于組織申報201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的通知》稱,新能源汽車項目作為此次專項扶持資金的重點扶持項目之一,可以積極申報。
8月12日,杭州市再出新招,啟動純電動汽車租賃業務,市民可以用不到1000元的租金,租一輛兩座自動擋電動動車使用,政府提供租金以及電費補貼。這也是深圳大規模使用純電動車作為出租車后,又一城市開始試水新的模式,以探索電動車產業化的有效模式。
幾乎同時,湖北的汽車城市襄陽也出臺了《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計劃未來五到十年內,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和襄陽作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的機遇,以打造千億級產業基地為目標,打造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基地。
實行限購政策的廣州、北京等地,也對于新能源汽車推行不同于傳統燃油汽車的政策,北京將對新能源汽車不采取搖號政策,而廣州則把新能源汽車區別開來,每年有1.2萬個增量指標,購買者還可以獲得1萬元的市財政補貼。
廣州中山市今年已經確定了8000萬元國家、省、市三級專項扶持資金注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其中國家發改委專項資金扶持2500萬元,省發展改革委專項資金扶持3300萬元,市發展改革局專項資金2000萬元,其他專項資金500萬元。
珠海市發布的《珠海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預計到2015年,珠海市要力爭實現100億元以上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到2020年,要形成年產新能源客車5萬輛、乘用車10萬輛、新一代鋰離子動力電池10億安時、動力總成和電控系統20萬套的生產能力,實現800億元以上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
珠三角各市的產業重復狀況已經正在形成,與珠海一江之隔的深圳,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發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集群優勢,重點打造年產值800億元至1000億元的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實現20萬輛新能源汽車整車、60萬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產能規模,建立2~3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測試中心。今年深圳市政府計劃采購1000輛新能源公交車(以純電動車為主),500輛純電動出租車。而在今后的公交車新增更換計劃中,深圳將通過用新能源汽車逐步替換傳統燃油車的方式,爭取到2015年,新能源公交車達到7000臺,占公交車總量的60%以上。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爐,各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熱情似乎又被點燃。這也明顯看出,對新能源車的態度,從一腔熱情到逐步冷靜再到如今熱情逐步高漲,這也是一個從認識到反思再到重新認識的過程。
新能源汽車發展或將加速
依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目標的具體要求:首先,在銷量上,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其次,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在石油資源緊缺和高油價的背景下,國家大力發展扶持純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為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不少試點城市都在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型。這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而言,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政策頻出,新能源汽車推廣獲扶持力度加大,可能包括取消新能源汽車的車牌拍賣、搖號、限行等限制措施,以及放松停車費、電價、道路通行費等相關的扶持政策,同時加快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而隨著后期各地政策細則的相繼出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有望繼續加速發展。
不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仍將面臨一系列技術安全問題的困擾。今年4月,一輛眾泰汽車生產的電動出租車在杭州街頭營運時發生自燃。5月,一輛Volt電動車在撞擊測試中電池損壞,3周后,電池起火,引燃了這輛汽車以及同在車庫中的另外3輛汽車;同月,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在事故中被撞起火,導致車內3人被困當場死亡。比亞迪事件雖然最終認定與車載的鋰離子電池質量無關,但是大多數整車企業都不具備電池的研發技術,電池多由第三方電池公司提供已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的生產規模正在加速擴張,在國家政策的促進下,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而電動車自身以及行業本身存在的各種漏洞也會被迅速的放大,技術尚不完備、相關制度法規不完善、電池企業監管力度不到位,都將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困擾。
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方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將進入密集期。并且,今后的政策出爐,將根據可操作性、實用性,也將逐步解決新能源汽車基礎配套措施無法跟上的基本矛盾。而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這是機遇更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