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農村純電動車前景的光明,不止一個曾經的汽車高管拿著風險投資,一頭扎入其中,傾其所有,義無反顧。誰對誰錯,現在還未有定論。但是,現在看來,純電動車的農村路線比較靠譜,至少表面上如此。而且,今年上半年不斷飆升的新能源車數量,讓所有人都相信,大風已經刮起來,接下去,能否飛上天,就看個人本事。
當然,“農村電動車”不能只滿足于當前“低速”狀態。盡管售價低,但市面上銷售的低速電動車安全性差,電池性能不穩定,續航里程短,且沒有獲得國家官方認可。目前看它們必須得再上一個臺階,續航里程得超過100公里,最高時速不能低于120km/h,安全、可靠以及耐久得與普通轎車無異。
其實,造出一輛滿足最基本需求的“農村電動車”,對于傳統車企而言,沒有難度,只是一直未關注到這一塊。留意國內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戰略,無一例外受IT和互聯網車企影響,不上項目則罷,一旦立項,就得一步到位。一步到位的后果是車型單價高,消費者望而卻步。
老百姓并不介意購買一輛純電動車,前提是售價合理。在農村,汽油摩托車逐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是“小電驢”。“小電驢”售價一點也不比汽油摩托車低,但老百姓仍愿意接受,因為電比油便宜。前段時間,寶馬和樂視紛紛“做樁”,宣布宏偉的充電樁計劃。觀其核心,還是以一線城市為主,為將來更多新能源車面世鋪路。但是,也只能滿足于一線城市,一離開城市,寸步難行。今年,江淮、力帆、比亞迪、長安以及各大機構紛紛加碼新能源車市場。這是好事,但不能全部押寶城市電動車,百花齊放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