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去年經過專家評選的某主動均衡技術榮獲某鋰電金球獎。其理由是它的核心技術--主動均衡技術能夠延長電池壽命30%續航里程20%。這一看就不靠譜。因為根本無法定量。你和誰比能夠延長壽命30%?和自己比有意義嗎?和沒有均衡比嗎?那你的水平就差遠了。和別人比,應該與最好的比才有意義。世界上不說最好的至少還可以的BMS都沒有均衡問題。你怎么延長壽命30%呀?延長續航里程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克萊斯勒的Fiat500e,它的SOC容許一直放到5%。請問你還怎么延長20%的續航里程呀?再進一步說,主動均衡難嗎?硬件2008年TI就向我當時所在的公司推銷它的主動均衡IC了。算法不外乎是同模組到電池相互均衡和不同模組之間的電池相互均衡。通用汽車公司早在6-7年前就已經完成了仿真驗證。連文章都有了。從算法角度講完全沒有難度可言。而且主動均衡根本也不是網上說的是“主動均衡功能一直以來是國外產品的殺手锏”。國外為什么基本上不用主動均衡呢?主要是考慮到成本問題。如果被動均衡就能夠搞定,為什么要用主動均衡呢?國內為什么極力鼓吹主動均衡呢?筆者認為主要是被動均衡搞不定。說起被動均衡,絕大多數人告訴筆者說是因為國內電池質量太差一致性不好。但是通過交談筆者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方法不對。要不然怎么會開車時均衡會越均衡越差?均衡的效果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所謂多重均衡技術,分明是沒有一種手段可以搞定均衡。有人說被動均衡浪費了很多電。所以不好。以96節串聯的電池組為例,我們可以算出在最差情況下,被動均衡到底浪費了多少電。如果均衡電流是0.1A,一節電池在被均衡時大約要浪費0.4W。最差的情況是有95節電池都需要放電,所以,最差情況是有0.4X95=38W。還不如汽車的一個大燈(大約45瓦)費電。如果不是最差的情況,也許只要十幾瓦甚至幾瓦就夠了。所以,盡管被動均衡浪費了一點電,但是它如果能夠極大地延長電池的壽命,何樂不為呢?還有人說,對于比較大的安時容量的電池來說0.1A電流太小。如果能夠把不均衡消滅在萌芽狀態,就不會有無能為力情況的出現。如果電芯本身已經不能正常工作了,無論是主動均衡還是被動均衡都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不能完全責怪電池的一致性不好。也需要從自身找原因。筆者曾經做過的車里有兩款PHEV的車,開了才幾個月電池組內的SOC相差高達45%。而且由于SOC、SOP的問題,車在路上經常拋錨。公司一致認為是電池質量問題而且一致同意更換電池供應商。但是我僅僅只是更改了算法,就把均衡的問題解決了。而且是在公司明確規定不許充電的情況下做的。因為已經有一輛車由于電池問題出了事故。電池組中電芯SOC的差別由45%降到了3%。現在車已經行駛了十幾萬公里了。拋錨的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