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近年來,國內外對太陽能公路技術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太陽能發電路面技術和架空式太陽能光伏公路。
太陽能發電路面是將太陽能吸能板鋪設在現有瀝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利用路面空間產生能源的一種新型路面結構形式。太陽能路面結構不僅具有公路行車功能,還具備實時為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公路表面自動加熱除冰等功能,同時還可利用電池板上的LED燈提供交通信號和交通標線等交通管理信息。
太陽能發電路面由三層組成:最上層為半透明的保護層,用來保護內部元件,同時讓太陽光透過;中間層為太陽能電池,用來產生電力;最下層用來隔絕土壤濕氣,避免其影響電池內部線路。
太陽能發電路面設想在2006年由美國的一對科學家夫婦提出并開始研究,加拿大、法國等國也相繼展開研究。2014年,荷蘭建成世界首條太陽能電池板道路;2016年,法國建成世界首條太陽能發電公路。我國湖南長沙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從結構力學、光伏發電材料和路面功能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并派成員參與了加拿大太陽能發電路面的相關研究和示范實施工作。
架空式太陽能光伏公路充分利用公路路面上層立體空間,在公路行車路面的上方建設適當高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廊道,在產生電能的同時集公路線形誘導、輔助照明、智能監控等功能于一體,是新型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
截至2015年,世界最大單體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電站是位于江蘇南京江寧的光伏停車棚。該光伏停車棚年均發電量1120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1.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2.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