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早在多年前,國外廠商就已在中國建廠,以滿足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斷飆升的市場需求。但是眼下,一系列推動清潔駕駛的提案正鼓勵這些公司在中國進行更多研發,這有望將中國變為全球電動汽車技術的領導者。業界預計,電動汽車技術將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們很確信,中國將成為領先的電動技術市場,”大眾汽車品牌主管赫伯特·戴斯在上海車展的間隙對記者說。
多年來,汽車廠商都難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以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因為這些汽車難以吸引消費者,部分是因為其價格。
但通過提出多項提案來要求廠商促進所謂“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否則或將受到懲罰,中國政府給了汽車廠商強烈的動機來專注于此類汽車的研發。
這有望為中國地方經濟帶來巨大的刺激作用,但對其他主要汽車制造國可能是個打擊,如美國、德國和日本。瑞銀分析師稱,從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移對供應商來說是一個高達1000億歐元的營收機會。
“中國政府對電動化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如高額補貼和合資公司形式的行業框架,這些公司被鼓勵投資電動汽車技術,”戴斯說,并稱中國政府似乎試圖復制日本混合動力汽車以及德國柴油車技術的成功。
據管理咨詢公司McKinsey稱,去年全球生產的87萬輛電動汽車有43%來自中國。德國和美國分別占23%和17%。
戴斯表示,為了捍衛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大眾汽車將在當地投資電動汽車技術研發。
“這是挑戰也是機會,因為我們將迅速獲得巨大的銷量,并獲得足夠的規模讓電動汽車的成本效益足夠高,這樣它就能在德國和美國也取得成功,”戴斯說。
在排放丑聞爆發后,大眾汽車對電動汽車和基于軟件的技術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該戰略也是其中國合資公司合作伙伴所追求的,其中包括上汽集團和一汽集團。
“在中國,這種轉型甚至更快。我們的合資公司伙伴,尤其是上汽,甚至更致力于轉型。他們已經在思考下一步了,遠不止軟件和半導體這些東西,”他說。
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