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 在研究、和未來如果有的儲能過程中,我想到了馬斯克的“第一法則”,即如果沒有鋰電池我們應該怎么造?然后才是考慮到鋰電池的成本等因素。對于國內的投資者,鋰電池產業鏈的標的不少,但是很多不是概念炒作就是業績大起大落,就如同之前的消費電子產業一樣,最終并不能達到每一個公司都賺錢的目的。即便是風神的水晶光電,這幾年也大幅落后于歐菲光了,可見研究問題必須具體,不能停留在表現和概念上。
具體到鋰電池產業鏈,首先要思考一下鋰電池究竟是個什么東西。一個典型的18650就是由外殼、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組成,里面用到了一些化學成分。首先對于這樣一個東西,它絕對不是高科技,和芯片、顯示屏幕、光學鏡頭甚至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比什么都不是。鋰電池是一個簡單產品,之所以價格比較貴主要的原因是產量太少。而產量太少導致了固定成本難以攤薄,同時也無法通過大量生產過程提高技術,進一步降低單位電量的成本。
拆開一個18650可以知道,鋰電池的內部結構是非常簡單的,因此可以全部自動化,可能在最后測試階段需要人工,但前面基本都可以自動化。因此如果產量足夠大,那么人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固定資產折舊和材料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要考慮到單位產能,因為土建這些成本是固定的,產能越大越有優勢,寧德時代和gigafactory都有規模優勢。至于國纖高科這些,產量能否快速達到規模效益的程度? 這些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看材料成本。材料中,其實高科技的非常少。先不考慮正極,考慮負極,負極是石墨,相對來說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價格還是因為產量少才貴,只要產量上去了負極分分鐘就會過剩。外殼、銅箔這些長期看也是沒有技術含量的,長期看也是價格一路走低。
電解液有人說是高科技,我看到了多佛多、天賜材料出現了大跌,因為六佛磷酸鋰已經降價了三分之一。但是這個六氟磷酸鋰是高科技嗎? 查閱了一下資料,其實就是個化工產品,可能是個精細化工產品,但是相比化學制藥什么的復雜度,這個又弱爆了。只要價格足夠高,國內有不少有能力的化工企業隨時加入大戰,估計價格下降也是綿綿無絕期。
總是高科技了吧? 相比之下,隔膜的科技成分是高一些。但是現在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強到就算是AMOLED都能大量造出來,什么膜造不出來呢? 康德新這樣的公司都不去做鋰電隔膜,說明這東西的技術含量和潛在的利潤。因此長期看,鋰電隔膜最終也是一個大陸貨的工業品,沒有什么附加值。
最后一個正極,我這里只談三元。三元中比較貴的就是鈷,在這里相當于是催化劑,可能是能賺錢的,但是國內的公司都很差,沒什么機會。最后就剩下鋰了。鋰就跑不了兩個公司,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 最后再談鋰的問題。電池總裝剛才說了,純屬加工行業,理論上說產量足夠大的話就無法取得超額利潤了。
因此,如果鋰電池的價格持續下降,那么最收益的是下游的整車行業。所以整個產業鏈最收益的是整車,這里我們只能看比亞迪和,因為其他公司新能源汽車占比太少,而且毫無誠意。但是整車行業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范圍。回到上游的鋰資源,在下游產能擴張后,上游鋰資源能否大量擴產,壓下價格呢?這個問題需要特別的討論。
對鋰產業鏈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鋰的提煉分成礦石和鹽湖兩個路線。礦石就不用說,必須是天齊鋰業。那么看看鹽湖的問題,對于天齊鋰業最大的風險也就在鹽湖,因為中國鹽湖資源豐富,一旦大量開采,必然導致碳酸鋰暴跌,進而壓低天齊鋰業的礦石法的利潤,公司在積累巨大漲幅后很容易長期見頂,由盛轉衰。同樣,其他炒作的鹽湖類公司(西藏XX,鹽湖鉀肥)的炒作點也在鹽湖提取法上面。
運用第一法則的思維,我們必須找出鹽湖法為什么目前還沒大量產鋰。經過簡單的分析可知,主要是很難把Mg 和 Li 分離。因為簡單的思考就能知道,如果能有很簡單的辦法把鋰離子從溶液中弄出來,那直接用海水就可以了,新能源的時代早已到來,還要費勁挖什么礦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鹵水提取法面臨的困難就是非常難除Mg的雜質。雖然可以用沉淀等辦法去掉大部分雜志離子,但是最終得到的是工業級的,而不是電池級的,價格上不去,如果需要加工成電池級的,成本就沒有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