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在補貼大幅下降及3萬公里行駛里程的影響下,新能源物流車企業與運營商的合作模式正在發生轉變。
此前,大多數車企扣除“國補+地補”之后賣車給運營商。如今,受3萬公里行駛里程指標影響,車企獲得補貼的時間與物流車運營商的運營情況直接掛鉤,而資金風險也進一步增加。為此,大多數車企要求運營商承擔地方補貼金額,車企則承擔國家補貼金額。
但是,許多運營商并不樂于接受這種方案。運營商認為,新能源物流車的運營成本及購置成本本來就高企,如果再承擔地方補貼,運營商的資金壓力將更為嚴峻,盈利也將更加困難。
在此背景之下,一些車企聯合有實力的運營商達成深入合作關系,雙方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從產品設計研發、市場運營等多方面聯手布局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如此一來,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物流車運營商將面臨洗牌,小型運營商恐難以為繼。
資金壓力難解
高工電動車網與多位業界人士溝通了解到,補貼新政實施,在3萬公里行駛里程指標要求下,補貼延遲發放,車企將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及虧損風險。為了解決現金流問題,車企將一部分補貼延遲的壓力轉嫁給物流車運營商,要求運營商墊付補貼資金買車。但是,許多運營商并不樂于接受此方案,雙方的合作關系就此發生改變。
“物流車運營商的運營情況直接影響著補貼獲得的時間,因此,運營商應當承擔補貼延后發放的部分壓力。”多位車企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車企的利潤并不高。如果車企承擔補貼延后發放的全部壓力,企業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甚至是直接面臨生存問題。
據悉,3萬公里至少需要1.5年的運營時間,加上申報流程及補貼制度由預撥改為清算,這使得補貼發放的周期延長到2-3年。“一年墊付數億元,3年就是十幾億元,車企的資金壓力太大了,除非你能找到同意3年賬期的供應商,否則一些小企業恐怕難以堅持。”重慶瑞馳總經理梁其軍曾如此說道。
鑒于車企獲得補貼的時間與運營商的運營情況有直接關系,目前,大多數車企以扣除國家補貼之后的價格賣車,地方補貼則由運營商承擔,并與運營商簽訂了3萬公里行駛里程“考核指標”;而有的車企甚至要求物流車運營商全款買車(即運營商墊付國補與地補),等三萬公里運營完畢后,補貼資金到位后,車企再返還補貼資金給運營商。
如此一來,車企的資金壓力傳導至物流車運營商,讓不少運營商倍感“生存難”,許多運營商并不愿意接受此方案。
其中,多位物流車運營商向高工電動車網表示,新能源物流車本身的購置成本就高企,實際運營成本也并不低,大多數運營商還未實現盈利,“如果再讓我們墊付地方補貼,別說盈利希望了,我們還有可能直接面臨生存問題。”
而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純電動物流車運營企業負責人也表示,整車企業將補貼延遲發放的壓力傳導至運營商,變相提高了運營商的采購價格,這對于運營商來說并不公平。
“物流本身就是一個價格極其敏感的行業,加上純電動物流車在充電方面、綜合運營成本、質量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如果變相提高采購價格,無疑是在打擊終端用戶更換純電動物流車的積極性。”上述運營企業負責人補充說道。
總的來說,物流運營商之所以愿意選擇新能源物流車,是因為其在油電差價、城市路權等方面存在優勢。但是,在實際運營中,新能源物流車的購置成本、運營成本十分高企。因此,一旦讓新能源物流運營商先行墊付補貼金額買車,必然會對運營企業更換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
合作關系升級
受補貼大幅下降及3萬公里的影響,物流車企業與運營商的合作模式正發生巨大轉變,將從傳統供求關系深入到戰略、資本等層面的深度合作關系。業內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新能源物流車運營商將面臨洗牌,小型運營商恐難以生存。
根據成都雅駿新能源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范永軍表示,產業鏈協同共贏才是當前新能源物流車市場的最佳合作模式。主機廠、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運營商、后市場保障平臺、資金管理公司等全部納入到一個大的平臺中,有利于降低資金風險,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加快新能源物流車市場的發展。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車輛運營情況直接影響著車企獲得補貼。相反,運營商也是新能源物流車企檢驗車輛性能的實驗室。基于此,車企更應該與運營商共同應對補貼大幅下降及3萬公里指標帶來的壓力。
根據高工電動車網了解,目前普遍的合作模式有三種:一是抱團發展模式,車企、運營商、資金管理公司等產業鏈企業深入協作,共同求發展,如沃特瑪創新聯盟和東風汽車、易貨嘀與中車電動的三方合作等;第二種是單純的供應合作關系;第三種是“以租代售”模式。
在上述三種合作模式中,業內人士均認為抱團發展模式及“以租代售”模式將成為主流模式。其中,“以租代售”模式是針對新能源物流車市場推出的一種為買而租的購車新模式。運營商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整車廠購車,只需繳納一定的押金,每月按時繳納一定的租金,就可以提車上路。這樣能為運營商節省首付資金、大量稅金和保險等前期費用,同時資金壓力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