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廠也開始了擴產潮,加之國際電池巨頭紛紛投向中國市場,動力電池產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電池行業即將進入洗牌期。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介紹,目前動力電池在不斷擴產,預計到2017年底,動力電池整體產能有望達到2280億瓦時,同比增長125%。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動力電池的產量累計達到了315億瓦時,但新能源汽車的裝機量約為147億瓦時。因此,“動力電池行業確實存在很大的庫存,行業競爭激烈,很多企業不得不壓價銷售,產能擴張將進一步造成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
國外電池企業加劇行業競爭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較大吸引了國際電池巨頭在華布局。早在2015年,三星SDI建在西安高新產業開發區的動力電池工廠就正式投產,LG化學在南京的新能源電池項目也已于2015年年底竣工,松下不僅在大連興建了汽車鋰電池工廠,還在去年戰略投資了北京聯動天翼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在乘用車、低速電動車及物流車用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用電池系統及解決方案等方面開展合作。
不過,目前國內電池企業仍然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要份額。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國外電池企業總配套量為4.8億Wh,占比僅為1.7%,而國內企業的配套量占比則高達98.3%,為276.6億Wh。“主要是搭載外資企業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均未能進入推薦目錄,這導致外資電池企業始終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現階段主要是讓國內電池企業之間展開充分的競爭。而由于產能過剩,一些小而散的電池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較于國外電池企業,出于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優勢,國內電池企業可以使用人力為主的半自動化生產線,其制造成本較低,因而具備低制造成本的競爭優勢。此外,由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較快,中國已經形成鋰離子電池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的配套方面也占有一定的優勢。在產業政策沒有放開的情況下,國外企業想要打入中國市場要在高技術水平之上降低成本。以松下電池和北京聯動天翼戰略合作為例,松下通過采購本土原材料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打開生產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補貼和進目錄做了一些基礎準備工作。